|
盛夏的馬祖海灘,奇异而朦朧的“藍眼淚”景觀使人嘆為觀止,但五花八門的寶特瓶隨著潮來潮往,“亂入”在淚海中漂移、擱淺,不由讓正在摄影的旅客皺起眉頭。
每一年五六月在台南沿海出現的怪異“雪景”,就是台灣制造的海洋垃圾之一。收獲后的蚵架浮棚,有的隨潮汐四處飘流,支撐浮力的大塊泡沫老化裂解,漂上沙灘,培养污染亂象。
在“世界最美麗海灣”澎湖,玄武岩天然保存區海流湍急、岩壁峻峭,每一年4到9月都會吸引保育類珍稀鳥類前來滋生下一代。在知名的西吉嶼礁岸外“藍洞”美景四周,廢棄的塑料瓶、泡沫等海洋垃圾也充溢海岸,白色污染突兀刺眼。
這恰是台灣海洋環境污染的部門事例。台灣四面環海,本島海岸線長約1隱形矯姿帶,730公裡。根據台灣荒原保護協會統計歷年淨灘(清潔海灘)功效,全島海岸線被180萬噸海洋垃圾包圍,均匀每米海岸線散布0.7千克。台環保部門海岸淨灘認養系統本年4月剛上線,來自全台登錄的淨灘垃圾已達43噸。
“台灣九成的海岸沒有常住住民、也無法清算,被淨灘帶走的垃圾只是冰山一角,沒被清出來的垃圾還是未知數。”台灣“中研院”生物多樣性钻研中间钻研員鄭明修說。
有學者形容,台灣和離島受大陸沿岸洋流、黑潮和季風影響,被迫成為東亞與南亞海洋垃圾的“攔截網”,加之本身產出的垃圾,寶島已成為了被垃圾包圍的“垃圾之島”。
垃圾事实哪裡來?台灣荒原保護協會钻研顯示,台灣的海洋廢棄物高達八成是從陸上經各種途徑進入海中的一般廢棄物。此中,光是一次性餐具就佔總數的78.2%。換言之,民眾平常糊口垃圾是台灣海洋廢棄物的重要來源。
據統計,台灣一年利用的塑料袋約180億個、塑料杯15億個、寶特瓶45億個、免洗餐具約6萬噸。這些在天然條件下難以降解的塑料垃圾,一部門由水道入海,還有一些被運往臨海的掩埋場,但因海水沖刷、辦理不當等緣故,使垃圾溢入海中。
台灣海科館主任陳麗淑暗示,台灣海洋廢棄物高達九成是塑膠材質,它們強韌、能隨洋流“長途观光”,受日晒與海水侵蝕隻會碎化,卻不會消散。2016年一篇海洋塑膠的钻研採樣了北台灣4座沙灘,結果都檢測出塑膠微粒。
更使人擔憂的是,海洋垃圾進入食品鏈威脅民眾康健。“塑料微粒在海洋中鋪天蓋地,最終难免回到餐盤當中,讓我們吃下塑料魚與塑化劑。眉毛增長液,”從事環境保護钻研的台灣大學傳授魏國彥說,很多國際钻研發現,塑膠微粒會對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生物造成物理傷害,也有吸附毒物並溶出的隱憂,且经常慢性發作,风险更大。
面對挑戰,台灣社會各界正積極行動,自發投入到保護海洋環境的行動中來。據台灣荒原保護協會統計,2016年全台民間淨灘活動達240次,較前一年增长3倍,清算廢棄物總重近4萬千克,清算海岸線總長130多公裡,參與志工總人數1.9萬多人。
在基隆,“不怕被笑憨,討海人堅決要救海”是形容漁民自發打撈海上垃圾的一句話。當地漁民賴永雲說,比年出海打漁,一網撈起,满是塑膠袋、寶特瓶。在垃圾堆中挑揀漁貨,再把垃圾丟回海裡,已经是捕魚的“標准步伐”。
基隆漁會前年鐵下心,號召有志漁民,在能力范圍內打撈垃圾回岸上。首批行動的漁民在其别人眼裡就像“愚公移山”,但他們不怕被笑傻,日復一日的堅持激勵越來越多漁民響應。新北市自本年起也獎勵漁民將垃圾帶回,換取垃圾袋、衛生紙等日用品,目標在2023年可有925艘漁船参加清運行列。
“大海帶給我們的禮物不太好消受,但也是轉機。”澎湖合橫妞妞規則,小學校長葉萬全說,海漂垃圾給了學校發展海洋環境特点教诲的靈感,冬日海邊漂來浮球、魚標、布娃娃等垃圾,老師拿來當课本,融入藝文、社會、科學等課程,教學生從小養成環保習慣,學校還是以獲評“教學出色獎”。
澎湖當地當局、海洋公民基金會和學校師生們每個月合辦淨灘活動,但愿今后能轉型為“事情假期”,鼓勵觀光客借由生態遊览參加淨灘,协力幫忙解決難題。
台灣海洋大學傳授邱文彥暗示,清算海洋垃圾,最首要的是火伴關系。從個人、社區、學校到企業,相關部門應多傾聽與溝通,整合出周全性的藍圖,分分歧的计谋並進,才是有用的長久之道。
鼓勵民眾罕用一次性塑料產品、整合當局海洋事務主管部門、加強對海洋環境污染的钻研投入,也是台灣學術界、環保界大聲疾呼的治本之策。
台灣《聯合報》近日發表的社論《世界海洋日省思:人類欠海洋一個合理》指出,對於海洋廢棄物,當局还没有提出有用對策。較具體的“禁用塑膠微粒”政策,也要到2018年才會上路,后进於國際腳步。
“我們的行動將決定海洋生態的永續,這關乎海洋的未來,也關乎你我的未來。”社論說。 |
|